《你好!生活家》:在慢综艺中释放文化价值
近些年,综艺节目的同质化和扎堆现象一直存在,大批竞技类“快综艺”过度追求戏剧冲突与矛盾而忽视了价值观的塑造,陷入了审美疲劳和后续乏力的瓶颈,已经不能再吸引有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观众。在各类综艺节目纷纷涌现的当下,慢综艺作为新兴综艺类型的代表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前不久,浙江卫视推出的《你好!生活家》第二季更是凭借其优质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作为一档原创人生分享类节目,《你好!生活家》第二季打破现有综艺形式,另辟蹊径,将文化作为节目的主题与元素融于生活类综艺中,兼顾综艺的娱乐和文化属性,让综艺成为传递正向价值观的媒介。节目通过各领域“生活家”的人生故事的分享,展现时间沉淀下的生活态度,探寻藏于细微之处的生活真谛。升级改版后的《你好!生活家》第二季一经上线便收获大批观众的喜爱与关注,慢综艺广受欢迎的背后,是综艺文化价值在时间沉淀下的强势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娱节目成为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综艺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也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内容创作者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产业观,不仅要考虑内容传播的广泛度,更要注重节目的价值引领作用。近几年来,观众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各大平台节目的类型和内容也越来越精细化,综艺市场逐渐进入了“精品化”时代,在这场用户的争夺战中,如何实现内容上的品质创新才是各大综艺的核心竞争力和制胜关键。
《你好!生活家》正是坚持了对品质的追求,才让观众看到了慢综艺中的文化价值与美丽。这档节目用具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特质的创作理念,用紧扣时代的正向内容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该节目以12场暖心生活的人物聚首,呈现出12种生活方式在大时代更迭下不变的品质追求,其治愈而有深度的节目内容更是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在首期节目中,陈娟红、马艳丽和何穗3位不同年代的超模代表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之变。在第7期节目中,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马龙和马琳在现场讲述了自己在赛场上拼搏的心路历程,奋发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文化精神感染了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在第9期节目中,著名京剧演员王瑜则与生活家族共同探讨了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折射出了时代之变下的改革与发展,让年轻观众体会到了中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你好!生活家》第二季作为内优秀综艺的代表,在提升精彩度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正向价值观输出部分,引导嘉宾主动分享人生故事,在多元的观点碰撞中向观众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新一季节目采用主动触发方式推进整体流程,在场景、人物角色和节目内核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与升级,增设了“时光馆”“时光驿站”“澜厨房”和“日记屋”等场景。节目在丰富大众娱乐生活的同时,不忘综艺节目所肩负的价值引导责任,不仅为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文化能量,而且为综艺在社会价值上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胡琪 牛梦笛)
推荐阅读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举行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梁建勇,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与会并致辞。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由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相关新闻
传媒热图
- Published in 一次性餐具
《中青年报》扶贫报道经验谈:要多跑基层多写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多写扶贫报道、写好扶贫报道是重任在肩,职责所系。
2018年,笔者先后深入基层,写就了一些有影响的扶贫新闻报道,在《中青年报》一版或四版重要位置刊发,如4月24日一版《小地方来了大人才――陕西十八所高校党外人士帮扶一个贫困县》、9月25日一版《陕西留坝:村村都有扶贫社》、11月22日四版头条《陕西高校师生全员行动“消费扶贫”》、12月12日四版头条《沙梁梁上来了个青年扶贫小分队》等。这些报道之所以反响较好,笔者的体会有两点,即践行“四力”多跑基层,多写故事多写人。
践行“四力”基层跑
扶贫是在农村扶,是在山里扶,是在基层扶。不往基层跑,不去现场采,是写不出好的扶贫报道的。
2018年,我所采写的扶贫报道均是在基层和现场用脚跑出来的。如《小地方来了大人才》是跑了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陕西留坝:村村都有扶贫社》是在汉中市留坝县采写的,《沙梁梁上来了个青年扶贫小分队》是在陕北榆林神木的高家堡镇采写的,《陕西高校师生全员行动“消费扶贫”》也是采写于“消费扶贫”现场。
在基层,好的新闻线索其实很多,就看你是否真正用脚来跑。在城市呆着时,看到的材料都是死的。即使里面有好的线索,也可能发现不了,或者感觉到了,但因缺乏鲜活的事例和故事经常不得不作罢。而在基层就不一样,在与基层扶贫干部交流时,你随时都会发现好线索,也很容易挖出好故事。
比如《沙梁梁上来了个青年扶贫小分队》,完全是在神木高家堡镇采访时偶遇的。听到镇长介绍说还有个青年扶贫小分队,笔者立马兴奋起来。这不仅是因为其符合《中青年报》的青年特色,更是因为其很新鲜。采写之后,此稿成为独家新闻引起广泛关注。
此外,只有在基层,才能在材料之外发现活新闻。如陕西18所高校党外人士帮扶一个贫困县的素材,若不是去了旬邑县,就发现不了“小地方来了大人才”这一新闻眼,也就写不成独家新闻。此稿见报后,除转载众多外,还得到了很多其他媒体的跟进报道。同样是在留坝,听取工作汇报并和县委书记反复探讨,真正弄懂了“扶贫社”这一创新性扶贫模式后,才发现了其中的意义,并将关注点锁定在了“村村都有扶贫社”上。
通过这些扶贫新闻的采写,更加坚定了好新闻都来源于基层,只有多跑基层,才能真正锻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多写故事多写人
采到了好的扶贫新闻线索,如何写出好的扶贫新闻报道,相信很多同行都有很多很好的经验。笔者在写作时非常注重故事性写作和对人的关注。其实,这也是很多新闻大家所一直的,更是笔者所供职的《中青年报》所要求的。
多年来的新闻实践让笔者明白,故事性写作不仅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更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多写人,其实就是多写故事,因为故事就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是好的新闻作品的“灵魂”。没有人、没有故事的新闻是干枯的、生硬的、没有生气的。
扶贫新闻报道更是如此。扶贫扶的是贫困户,从新闻报道角度来看,至少关乎“贫困户”和“扶贫干部”两个群体,很难想象如果文章里没有贫困户和基层扶贫干部,这样的扶贫报道所呈现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扶贫”。
《陕西留坝:村村都有扶贫社》这一稿件,初是和县委书记交谈时发现的好线索,县委随后也提供了很多资料,但缺乏故事和人来承载这一扶贫模式。故事和人当然只能到基层去找。虽然这样的故事和人并不难找,但要找出典型并不容易。这就需要综合运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终,笔者在留坝县乡村找到了贫困户李贵德、王建礼等人,通过他们的脱贫故事用笔还原了扶贫社这一扶贫新模式。扶贫社帮他们脱贫,他们主动要求脱贫,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甚至积极从事公益事业。有了他们的故事,不仅文章生动起来,扶贫社这一扶贫新模式也更为可信。
类似的稿件还有《沙梁梁上来了个青年扶贫小分队》和《陕西高校师生全员行动“消费扶贫”》。
素材取舍有讲究
关于故事和人,其实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如何选择故事选择人,会根据文章主题和内容的不同做出取舍。在采写《小地方来了大人才――陕西十八所高校党外人士帮扶一个贫困县》时,笔者就遇到了取舍的问题。该素材牵扯18所高校,相关的党外人士更是多达数百名,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故事呢?
首先一个标准是要围绕主题,即要突出“小和大”的对比,小地方来的是大人才。其次要看故事,简单地说,就是有无故事以及故事是否精彩。经过精挑细选,后选取了如杨凌职业学院马志峰教授推广苹果壁蜂授粉使果农每亩增收500元左右,西北农林科大陈勤教授一年有80%的时间奔波在旬邑县,苹果树腐烂病防控专家黄丽丽教授和很多旬邑果农互加微信等故事,有了这些典型,文章也真正鲜活了起来。
基层多故事,故事很生动,2018年的扶贫新闻采写实践使“中青年报人”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2019年,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进入到更为关键的一年,广大扶贫干部继续扎根在扶贫一线奋力拼搏,扶贫领域会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等待我们去挖掘、去采写。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往基层跑,往扶贫一线跑,努力挖掘并采写扶贫领域的见证人和好故事,认真践行“四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扶贫报道。
推荐阅读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举行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梁建勇,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与会并致辞。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由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相关新闻
传媒热图
- Published in 一次性餐具